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 | 返回 | ||||||||||||||||||
课题编号:GWHJ-008-200908
课题研究人员信息
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。1978年至2009年,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.4亿元扩大至22072.7亿元,共计增长105.9倍。其中出口由97.5亿美元增至12016.7亿元,增长122.2倍。2009年,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%,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,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为9.6%,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。伴随着“中国制造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滩海外市场,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产品的各种贸易壁垒也如影随形。知识产权作为新的贸易限制手段,基于保护创新的理念,受到发达国家广泛欢迎。我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,屡屡遭遇“专利门”、“商标门”的狙击,知识产权整体形势严峻。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来我国有60%的出口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,由此影响到的出口额每年超过450亿美元。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控制知识产权风险,提升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,已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。本课题结合实际情况,研究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、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策略。 首先,开展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调查。调查结果表明:(1)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,我国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,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频繁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,纠纷数量逐年增长,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日益增大;(2)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相对集中,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风险发生地也相对集中,以美国、欧盟、东盟、日本等地为主;(3)涉及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纠纷的中国企业,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和地区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外贸出口大省正是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重灾区;(4)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,涉及的知识产权种类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;(5)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结果,无论是司法诉讼还是美国的337调查等,多以我国企业失败而结束。 其次,研究了企业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的表现。研究结果认为:(1)从宏观层面,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,表现为制度壁垒和技术壁垒;(2)从微观层面,知识产权风险表现为产品海外被控知识产权侵权、商标海外被抢注、海外参展侵权、产品在外国海关被查扣、域名境外被抢注等具体风险事件。 再次,从知识产权资源、东道国市场、企业内部环境三维的角度,识别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因素,包括:(1)知识产权资源风险,具体表现为海外市场拥有知识产权数量差距、海外市场拥有知识产权质量上的差距、中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;(2)东道国市场的风险,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宏观经济形势风险、市场内部产业竞争风险;(3)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风险,具体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、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缺乏、知识产权规章制度缺失、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能力低下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空缺等。 第四,在知识产权风险现象分析、风险因素识别基础上,建立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。指标体系分为4个方面:(1)企业知识产权资源;(2)企业创新能力;(3)东道国市场;(4)企业知识产权管理。在此基础上,形成19个具体评价指标,其中定量指标8个,定性指标11个。 第五,构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模型。(1)根据课题组开展的企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风险问卷调查结果,运用层次分析法,构建判断矩阵,确定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9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;(2)运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,从风险大小和风险重要性的二维角度,对企业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评价,并选取企业,进行实证研究;(3)以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,建立企业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系统,运用指标数值区域划分法评价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状态;(4)设计企业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自测表,确定风险运算方法,实现企业对于知识产权风险自我评估、自我诊断。 第六,探讨了企业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。从策略角度来划分,企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:(1)风险未实际发生的风险预警、防范策略,通过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资源利用,改变引起风险事故的条件,避免、消除和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;(2)风险实际发生后的应对策略,帮助企业尽可能减少损失。在注重策略的同时,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,更需要战略性统筹规划,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实力,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、市场环境,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 |
END 下一页 |